[围炉夜话]少看一些网络评论

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韩国的国名错报成朝鲜,挂的奥运会会旗是反着的,而许多网络评论却从这场闹剧之中总结出「法国人的松弛感」,上至北京大学校内匿名树洞,下至各大网络平台评论区,属实令人啼笑皆非。

卡尔·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写道:「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说的是宗教,但主语替换为「松弛感」并不违和:对于松弛感的向往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这是人民自产自销的鸦片。一方面,「松弛感」是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于紧张的表现,正是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才使得人们会对缓慢的生活节奏抱有企盼;另一方面,「松弛感」是人们对紧张的生活节奏的反叛,是在吐槽加班工作、造梗聊以自慰的同时对现实的对立面的向往。

抽丝剥茧地说,「松弛感」的本质是「缓慢的生活节奏」,和「躺平」、「摆烂」、「佛系文化」是一类词。然而,「松弛感」不是茕茕孑立、孤立绝缘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化现象,而是经济状况和人口状况的作用结果。经济状况决定资本的有机构成,在资本积累越发达的地区,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对于人力劳动的依赖就越少,而人口状况决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情况,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劳动力的竞争会更为激烈。两相对比之下,法国作为人口稀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每个人的工作负担也就相对轻些,即便工作出错,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小,仍会有一定的容错空间,自然而然就有「松弛感」的生活节奏;而在中国,在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里,由于产业分工的原因,人们的工作负担会重些,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会形成「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局面,生活节奏就更快些,对于工作质量的要求就更高些。可以见得,没有对应的经济条件和人口状况,「松弛感」是不可能存在的。

与此同时,在明晰「松弛感」的本质与成因后,还需要指出,工作不认真不等于「松弛感」。「松弛感」是一种生活节奏,但再具备「松弛感」生活氛围的国家,都不能缺少工作的认真、严谨和细致,否则「松弛感」就会与怠惰等同。在世界瞩目的奥运开幕式上报错国名、挂反旗帜,归根结底不在于那悠悠缓缓的法式慢节奏生活,而恰恰就是工作的马虎、粗心、大意。

任何社会的作用力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对等的、相互作用的。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的生活不再是一个人辛辛苦苦的劳作结果,而是人的类力量,即整个社会力量的构建产物,生活的品质因而不再直接取决于个人工作的精细程度,而取决于分工负责人工作的精细程度。在对「松弛感」高谈阔论的同时,更应该发现,「松弛感」是一种「只谈权利、不谈义务」的利己主义口号,服务提供者的松弛感与服务购买者的焦急、等待是正相关的,而这种生活质量的下降是从来不会出现在「松弛感」崇拜者口中的。更过分地说,人们常常戏称,「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而当这个世界真真切切的成为一个拥有「松弛感」的「巨大的草台班子」时,善意的容错空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工作的失误买单,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中,人还能直截了当地信任别人的工作吗。

说到这里,其实非常明了:在那些美其名曰「工作失误」为「松弛感」的人心里,矛盾从来都不是一枚错综复杂的、优劣并存的硬币。在这群人的眼里,只要从中削开,取下正面的那一半,新的硬币就不会再有反面。而这样肤浅、粗陋的分析只会带来无能的怒火,因为这样无理无据、只谈立场不谈事实的判断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改观。在这样的唯心主义思辨看来,只要抛弃对「紧张的生活节奏」的观念上的接纳,一种社会就会变成极具「松弛感」的无痛社会。但凡是异己的、陌生的事物,这些人就会单独取下硬币的正面,用这种片面的优点摇旗呐喊,看到这些评论,《意林》这类杂志到现在仍旧没有倒闭,反而拥趸成群,也就不足为奇。

礼失而求诸野,智亡而在民间。有时候,那些侃侃而谈的、受过教育的人们,却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尽扯出一堆歪理,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在移动端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评论中,低质量的评论往往是架起评论区的「栋梁之材」,那些沉浮在信息浪潮里的人,花着一两分钟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得出的「精华」,大半都凝结在评论区里。而这样的人,去了一批,还有一批,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在这些人的通力合作下,评论区的风向早就不知天南地北,歪到哪里去了。然而,对愚昧的宽容不会带来宽容,对无知的说教不会带来智慧,说到最后,还是少看一些网络评论来得实在。

上一篇
[世说奇语]第二期:旧物陈言
下一篇
[围炉夜话]观念——新一轮的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