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录

[见闻录]浅评《拉奥孔》诗画观

在浅读《拉奥孔》后,出于课程要求撰写相应之论文,在此摘录出部分内容作为阅读之记述与评析。

艺术之目的的多重面向:美善与功用

谈及艺术,首先要辨明的便是艺术之目的。在《拉奥孔》第九章当中,莱辛直截了当地提出:“我希望把‘艺术作品’这个名称只限用于艺术家在其中是作为艺术家而创作,并且以美为惟一目的的那一类作品。此外一切带有明显的宗教祭典痕迹的作品都不配称为‘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在这里不是为它自己而创作出来的,而只是宗教的一种工具”。莱辛将造型艺术在形式美之外的可能从根本上进行否定,这与其崇尚的更为广义的美学范畴背道相驰。

固然艺术载体为艺术表现提供了对应路径,但需要指明的是,艺术载体在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只是中性的工具,最终要旨是服务于艺术家创作之目的。倘单单抽出狭义的形式美之意图,那么讨论的便不再是造型艺术与诗学的区别,而是服务于形式摹仿的造型艺术与服务于自然摹仿的诗学之间的区别。

就而今的艺术领域来看,艺术目的绝不单单指向摹仿之形式美。更为根源上地说,莱辛的美学观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摹仿论之上,但正如布莱希特以叙事剧大胆对亚里士多德式摹仿戏剧进行革新一般,社会历史进程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画面之内涵与画面之文化纳入造型艺术的旨趣之中,造型艺术已不单单是追求真善美之摹仿抑或服务于宗教之意图了,而是可出于任意创作意图的。造型艺术的美学内涵也不仅在于纯粹的形式,而是在形式、思考、内涵、效果下形成的综合价值,成为更为广义的心灵愉悦形式,即更广义的美学形式。

而对于丑作为绘画的题材,莱辛在第二十四章写道,“知识欲的满足所生的快感只是暂时的,对于使知识欲获得满足的那个对象来说,只是偶然的;而由看到丑所生的那种不快感却是永久的,对于引起不快感的那个对象来说,却是有关本质的。前者如何能抵消后者呢?至于由看到摹本和蓝本的类似所生的轻微的愉快的兴趣,更不足以克服丑的不愉快的效果”。首先,莱辛于此过于夸大对形式的感官感觉的心理影响,而直接将绘画之具体内容定性为受感官感觉影响的次要因素。此外,遑论以丑为题,对于夹杂于美丑之间的题材,造型艺术也完全可以同诗学般,以自然和内涵为原则激发人的思考与想象。

那么就可以见得,莱辛对艺术之目的进行了应然之立法,而忽视其实然之可能,规范的树立在为厘清论述提供便利的同时,却也局限了其普遍性和可推广性。莱辛对于造型艺术感性表达的过分强调虽与造型艺术的直观性相吻合,却也使之忽视造型艺术理性表达之可能。

艺术之载体的符号性质:时空与视听

就载体性质而言,莱辛关注语言作为人为线性符号与物质作为自然并列符号的分别,进而对诗学与造型艺术的适应题材进行论证。

就媒介而言,莱辛认为出于语言的线性特征与物质的并列特征,诗学当描绘动作,而造型艺术则应当描绘物体。然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线性特征与并列特征的障壁在不断被打破。动画技术与电影技术的出现似的物质画面在并列呈现的同时得以具备时空承接的线性特征,进而也就拥有表现动作之能力。而早已出现的形状诗(Shape Poem)则通过对文字的视觉化处理使之具备空间上的并列特征,当然形状诗不可尽然归于诗的范畴,更可视为诗与画的交叉形式,但艺术载体特性的可变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而莱辛对于感官感受与心理功能的区分则显得颠扑不破,视觉接受较之听觉接受更为直观和具象,即形成主体对客体印象的路径较短,因而视觉适宜直接地呈现形式美,听觉则更富于激发人的想象。当然,音乐剧、电影艺术等艺术形式也呈现出交叉特征,视觉与听觉、抽象与局限的界限也开始被相辅相成的融合表现替代。

需要明确的是,性质是抽象的,而载体是具体的,因而性质能够与其表现路径形成直接的相关性,载体则是由于载体表现出的性质而与表现路径形成间接相关性。那么,也就不能仅仅关注载体在当下时空体现出的物理性质、将发展变化的载体与普遍抽象的性质直接等同。可见,莱辛在艺术载体上过分将载体之实在与载体之性质等同了,但值得肯定的是莱辛在载体性质与适宜的表现题材之间建立了联系,实现了美学的经济性原则。

载体与体裁的相互作用:吻合性与超越性

艺术载体与其表现体裁没有必然的关联,造型艺术家可以选择以动作为题,而诗学家也可以将景物作为描绘对象,题材选择能够超越于艺术载体之外,只是要面临更为复杂的转换路径,进而也可能带来审美效果的削弱。莱辛则对艺术题材的选择提出了更具审美经济性原则的要求,即艺术载体性质与艺术题材之间的吻合性。越过诗与画的界限,推而广之,便可得出莱辛理论的更普遍形式:需得根据表现题材的效果预期选择具有对应特性的表现载体,抑或根据表现载体的具体特性确定适宜的表现题材。

综上所述,可以见得,莱辛的理论是与德意志时空背景高度相关的:就目的而言,莱辛将艺术的宏观目的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基础之上,而又对诗学与造型艺术的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摹仿为核心自然呈现出对希腊古典文化的扬弃,却也丧失了对艺术目的的更广阔探讨;而就手段而言,莱辛成功地在载体之性质与题材的有效表达间建立了联系,只是将载体之实在与载体之性质过分等同;而在载体与题材的相互作用上,莱辛高度遵循了美学的经济学表达手段。